《马鞍山年鉴》:钢城蝶变的文化志与转型叙事

发表于:2025-05-21 14:14:40浏览:64次

在长江之畔、皖苏交汇处,马鞍山这座因钢设市、因诗闻名的城市,正在书写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篇章。记录这座城市发展轨迹的《马鞍山年鉴》,以其独特的工业文化视角和生态转型叙事,成为观察中国工业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文本。这部逐年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,既承载着"钢城"的集体记忆,又记录着"诗城"的文化复兴,更见证着"生态福地、智造名城"的崛起之路。

一、工业血脉与城市年轮

马鞍山年鉴》对工业发展的记录具有典型样本价值。首卷(1988年)详细记载了马钢"双千万"(千万吨钢、千万吨铁)产能的实现过程,这一里程碑事件奠定了城市工业格局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1-2012年各卷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连续记载:从"马钢新区"500万吨高档板材项目建设,到全市钢铁产业链延伸至轨道交通装备领域,再到海螺集团建成世界首条水泥窑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系统,这些内容构成观察传统工业绿色转型的完整链条。2022卷设立的"亩均论英雄改革"专栏,详细记录了全市1260家工业企业效益评价结果及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,这一创新实践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。

在城市空间演变方面,年鉴系统记载了"滨江时代"的空间重构。从2003年启动的"沿江景观带建设"到2015年实施的"长江东岸综合整治",从采石古镇保护性开发到薛家洼生态园建设,这些内容串联起工业岸线向生态岸线转变的全过程。特别收录了2020年长江马鞍山段"十年禁渔"的实施方案及渔民安置情况,包括1076艘渔船拆解、2987名渔民转产就业等细节数据,体现了年鉴记录重大生态工程的历史担当。

二、诗城文脉的当代表达

作为李白终老之地,《马鞍山年鉴》对诗歌文化的传承创新有着独特记录。自1995年起设立"李白诗歌节"专门条目,持续记载了这一文化品牌的演变:从最初的学术研讨发展到包含国际吟诗会、文创设计大赛等30余项活动的综合性文化盛会。2021卷详细报道了"长江文化公园(马鞍山段)"建设规划,特别关注了采石矶片区"太白楼—谪仙园—长江湿地"文化生态廊道的打造过程,这一案例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。

在工业遗产活化方面,年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记载体系。对马钢9号高炉遗址改造为"钢铁文化园"的过程有着连续跟踪,包括工业设备艺术化展示、炼钢工艺流程VR体验等项目细节。2019卷特别收录了向山地区"凹山地质文化公园"建设情况,这座曾经的露天铁矿通过生态修复转型为科普教育基地,成为"两山"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年鉴还关注了"老矿区记忆工程",详细记载了南山矿、姑山矿等老矿区口述史采集和实物档案数字化工作。

三、跨江发展的战略实践

《马鞍山年鉴》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记载凸显区位特色。2014年设立的"跨江发展"专栏,持续记录了与南京的同城化进程:从宁安高铁通车到宁马城际铁路开工,从江宁-博望跨界示范区建设到马鞍山青浦工业园共建,这些内容构成观察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珍贵资料。2021卷详细记载了"马鞍山—南京结对合作帮扶"实施方案,特别关注了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兑、医保异地结算等民生领域的突破性进展。

在产业协同方面,年鉴重点记载了"智造名城"建设路径。从2016年加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,到2022年组建半导体产业创新共同体,从雨山经开区"飞地研发中心"建设到当涂县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建产业园,这些内容反映了产业协同的深化过程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对"马鞍山软件园"发展的记载,详细统计了园区集聚的8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及其与南京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情况。

四、民生画卷的工笔细描

《马鞍山年鉴》的社会建设板块充满人文关怀。在住房保障方面,系统记载了工矿棚户区改造的全过程:2008-2022年间累计改造金家庄、向山等片区危旧房5.2万户,同步配套建设了31个社区服务中心。特别关注了"红色物业"管理模式在老旧小区的创新实践,其中珍珠园小区"党群议事会"解决电梯加装难题的案例被详细收录。

在生态惠民领域,年鉴持续跟踪了"环保世纪行"活动成效。从雨山河黑臭水体治理到慈湖河生态修复,从主城区PM2.5浓度年均值下降幅度到"口袋公园"建设数量,这些数据构成环境改善的量化指标。2020卷设立的"长江禁渔退捕"专题,用22页篇幅记载了退捕渔民技能培训、创业扶持等政策落地情况,包括举办专场招聘会83场、开发公益性岗位1276个等细节。

五、创新驱动的编纂实践

面对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丰富素材,《马鞍山年鉴》形成了特色化的内容体系。创新设置"转型发展指数"专栏,通过12项核心指标量化记录城市产业升级进程;开发"工业遗产地图"数字专题,实现37处工业遗存点的在线查询与VR展示;连续5年发布"市民最关注的十件实事"完成情况评估报告,增强年鉴的公众参与性。

在媒体融合方面,推出"钢城记忆"口述史影像库,抢救性记录老工人、老技术人员的亲历故事;开发"年鉴数据可视化平台",实现近15年经济数据的动态对比分析;创建"诗城日历"小程序,将年鉴中的历史文化内容转化为每日推送。这些创新使传统年鉴焕发现代活力,数字版本年访问量增长至40万人次。

《马鞍山年鉴》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史资政,更在于构建城市认同。当读者通过这些文字触摸马鞍山的发展脉搏时,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的生动实践,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微观缩影,更是普通劳动者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温暖故事。正如编者所言:"我们既是在记录一座城市的转型,也是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变革;既是在存档钢铁记忆,也是在熔铸新的城市精神。"这部年鉴已然成为马鞍山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,也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密码本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