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遵照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和国家各项法律、法规。力求全面、系统、准确地记载威海市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。
二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是由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员会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组织,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(威海市地方史志研究院)承编的以威海市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,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市情依据,为各行各业提供信息服务,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威海、研究威海提供窗口和媒介,同时为编修志书储备资料。
三、《威海年鉴(1998)》是首部公开出版的市委、市政府组织编纂的年鉴,《威海年鉴(2023)》是第26卷,记述了2022年度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,重点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成就、新经验、新举措和遇到的新问题。为增强信息的时效性,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,部分资料时限适当上溯下延。
四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主要分类目、分目、条目3个层次,部分分目下设子目。条目为主要信息载体和基本撰写形式,条目标题用黑体加[]。为体现地方特色,将经济监督与管理、海洋与渔业升格为类目。各类目、分目间交叉重复的资料,或区别视角、各有侧重分别记述,或设置参见、引导查找。条目后括注的人名为各供稿单位供稿人员。
五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设34个类目:特载、专记、大事记、威海概况、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员会、威海市人民代表大会、威海市人民政府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威海市委员会、纪检监察、民主党派与工商联、群众团体、法治、军事、经济监督与管理、农村·农业、海洋与渔业、工业、信息产业、交通·邮政、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、商贸、口岸、旅游、财政·税务、金融、科学技术、教育、文化·传媒、卫生健康、体育、社会生活、区(市)概况、开发区建设、附录。
六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采用规范的语体文,以记述为主,说明为辅。记述事物、事件和人物,寓观点于记述之中。各类组织、机构或事物等专有名称首次出现时一般使用全称,并括注简称。计量单位部分沿用旧制单位。图片说明中一般注明时间,凡未注明的,均为2022年拍摄。“市”均指威海市。除辑录的原始文献外,文风力求严谨、朴实、简洁、流畅。
七、《威海年鉴(2023)》检索方法有目录和索引,分设在卷首和卷尾。索引主要采取主题分析法制作,并按主题词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。
八、年鉴资料由市直各部门(单位)、中央和省驻威海单位、各区(市)负责提供,且均经撰稿单位负责人审签。反映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数据,以威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为准;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总项与分项和不等的情况。